匠心筑梦:于柯获评“202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行业杰出人才奖”
(北京电 记者/张岩硕)近日,在“202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行业杰出人才奖”颁奖典礼上,烟台龙湖置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柯从中国建筑行业协会领导手中接过水晶奖杯。这位从业十年的工程管理者,凭借在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创新实践与数字化突破,成为本年度获奖者中唯一来自地产企业的代表。他的故事,折射着中国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精益管理转型的时代轨迹。
于柯获奖现场情况
蓝色智谷:一座新城的诞生
2018年,烟台市高新区一片荒地上,于柯站在规划图前眉头紧锁。眼前这个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投资14.7亿元的蓝色智谷项目,不仅是山东省重点工程,更承载着打造“北方硅谷”的战略使命。“当时省内没有同等规模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参考。”于柯回忆道。
为破解定位难题,他带领团队南下杭州、深圳,在阿里西溪园区观察互联网企业的空间交互逻辑,到华为松山湖基地学习产城融合模式,又辗转济南汉峪金谷研究金融产业集群布局。三个月行程两万公里形成的调研报告,最终促成项目确立“科技孵化+产业加速+生活服务”三位一体模式。
更大的挑战在工程实施阶段。十四亿建设资金的筹措如同走钢丝——于柯白天跑政府争取专项补贴,晚上与银行推演融资方案,将政策红利与商业贷款巧妙嫁接;工地现场则上演着更复杂的协作战役:12个标段同步施工,53家分包单位交叉作业,最高峰时3000余人同时在场。“最紧张时每天接打200多个协调电话。”项目总包负责人记忆犹新。
转机出现在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于柯力推的“六化模式”颠覆传统:设计阶段采用标准化模块,80%构件工厂预制;现场像搭积木般装配主体结构,工期压缩30%;基于BIM平台的数字沙盘实时预警管线冲突,避免返工损失超千万。当2020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踏进已投入使用的园区,称赞“蓝色智谷,创新创业高地”时,这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项目,正悄然改变胶东半岛的产业生态。
数字化破壁者
颁奖典礼现场大屏幕播放的纪录片里,于柯办公室白板上的公式引起观众注意:E=(D+T)²。这是他自创的工程管理效能公式:“设计标准化(Design)与技术创新(Technology)是基础变量,但只有通过数字化实现指数级放大,才能释放革命性能量。”
这套理论在“龙湖智建系统”中得到验证。2021年,于柯带领团队开发出基于BIM的工程管理平台,将看似玄妙的元宇宙概念落地为钢筋水泥世界的操作系统。系统内嵌的AI进度推演模块,能结合气象数据、供应链波动等300余项参数,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在烟台滨海文旅项目建设中,该平台提前37天预警混凝土供应风险,通过智能调度避免工期延误。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质量管控领域。传统依赖监理肉眼检测的方式,被智能巡检机器人与红外成像技术替代。在蓝色金谷项目地下室施工中,系统通过热力图分析发现某区域混凝土温度异常升高,即时触发处置机制,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风险。这套获得6项软件著作权的系统,目前已在龙湖全国17个项目应用,平均提升管理效能25%。
于柯在颁奖现场发表获奖感言
泥土里的创新哲学
站在领奖台上,于柯的获奖感言出人意料:“这个奖属于所有拒绝‘差不多’的工程人。”台下几位曾与他共事的包工头用力鼓掌——他们记得2022年寒冬,为达到幕墙接缝±1.5毫米的精度要求,于柯在工地连续蹲守三晚,与工人反复调试安装工艺。
这种极致追求延伸至产业链重塑。在主持烟台首个装配式装修住宅项目时,于柯发现传统施工队难以适应新工艺,果断组建产业工人培训中心。请来德国专家教授预制墙板安装技法,用VR设备模拟高空作业场景,甚至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毫米级施工口诀》。如今从这里走出的500余名产业工人,成为胶东地区装配式建造的中坚力量。
“于柯的珍贵在于既懂技术语言,又懂工地语言。”评委会专家李云贵在颁奖词中写道,“他把数字化转型从概念转化为吊车司机的操作指南,让技术创新在泥土中生根。”
新工程时代的答卷人
颁奖典礼次日,于柯已回到烟台某旧改项目现场。这里正在实践他的新课题:如何用数字化手段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民生改善。无人机扫描着百年骑楼廊柱的裂缝,BIM系统生成的结构加固方案在平板电脑上闪烁。
“建筑的本质是创造承载人类活动的空间。”于柯抚过斑驳砖墙如是说。从30万方产业新城到0.1毫米的安装精度,这位工程师用十年时间诠释着空间的尺度。当中国建筑业站在工业化与数字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于柯们的实践或许正在给出答案——真正的创新不在云端,而在每一个被精心丈量的现场。
据悉,“中国建筑工程行业杰出人才奖”经住建部备案,系行业最高人才奖项。本届评选历时三个月,由庄惟敏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从238位候选人中评出最终获奖者。(完)